:::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有缺口的圓: 從文化價值探討排灣族習慣規範中的正義觀 本期專題 11 2013/10

文╱童春發

統的排灣族社會裡,為了維持人與人、人與家族、人與部落、人與自然及人與祖靈與造物者有正確的關係,對人的行為規範很是嚴謹。

基督教翻譯聖經的「罪」時,用了pasaliw一詞。不過排灣語pasaliw確實說來,並不相等於聖經中的罪念,而是指其違反傳統習慣和部落社會的秩序及倫理關係。換句話說,排灣族對於犯錯和有過失的人,並沒有相對於「罪」及「罰」的觀念,而是認為維持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祖先和造物者一個正常平衡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記載:

本族(編按:指排灣族)有關罪及罰之觀念相當發達,因故意或過失而侵害他人之生命、身體、名譽、財產,或是妄自紊亂古來慣例、以致侵犯族傳之禁忌者,社會並不予其寬恕,加諸相當的制裁以保持其秩序。然而,並未有指稱此罪或罰之用語。……pasaliu僅指人之行為偏差而言,與其稱是「罪」,毋寧應譯為「過失」,又tavungtuqulju有賠償之意,可用以表示財產上的懲罰,但無法包含其他體罰、放逐等諸罰。【註1

如果犯下過失,依然會執行罰則,但不是現代法律所謂的「罪刑」概念。排灣族將犯錯的主體分為兩種:「個人」與「家屬」。由於傳統的排灣族部落社會極重視個人的責任,所以犯了錯的個人,其責任僅限由本人履行,不涉及近親。除非有家族加諸他人之損害時,才是由家長自己擔負起支付贖財之責任。然而,如果家長個人無能力支付贖財,近親家屬將會共同補助。富有的頭目(mamazangiljan【註2也可為一時犯罪的居民先墊補其不足之額,有待他日,再由該居民本人以勞力(如耕作、伐採及其他雜役)逐漸償還。

部落內部,有關生命及身體之罪、有關貞操之罪、有關財產之罪及涉及有關危害公益及公安之罪,視為重罪。部落與部落之間,針對婚姻、合併、以物易物、禮儀、中介、命名等等皆有規範,或稱為禁忌。自古以來的禁忌,是族人必須嚴肅遵守的。犯錯、觸犯禁忌,被視為是一種「破約」的行為。而刑罰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加害者與被害者彼此之間,或者部落與部落社會之間的和平安全。加害者應修正自己的想法、作為,然後參與「修復正義」的過程、建立和藹共生的環境以致再能建立起彼此的平衡與正確的關係。

 

講求「平衡」的正義觀

事實上,在外來的政治治理之前,並沒有所謂的?排灣族統一的政體?。排灣族的部落社會是以mamazangiljan(核心家庭)為中心,其社會的形態實質上是封建貴族形態:它有一定領域及人民。部落的社會規範,旨在建立一個正義的、正確的或健康的人際互動關係,而個人的存在不只是屬於自己的家、家族,也同時屬於部落這個大家庭的人。所以,umaq(家)、qinaljan(部落)與區域認同,是不能分割的關係,習慣規範具有約束的效力,不僅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約定俗成。

依排灣族的習慣規範,對犯罪行為所導致的傷害,由當權者(mamazangiljan)、耆老、靈媒者(pulingawmalada)扮演重要的協商角色,依他們的共識做為憑據,決定賠償或贖財。而執行刑罰的目的與過程,則較注重參與修復正義的關係,這個關係不只是加害者與受害者,也包含家族甚至於當權者,是依照傷害的輕重來決定是個人或家庭或部落集體參與。

由於這是一個強調集體規範的社會,大家都知道犯罪本身就是破壞平衡原則,造成部落社會失序。一個人對部落社會必須是好男人、好女人,所求於個人的是成為有能力分擔苦難與分享喜悅的責任。

 

語言中透露的訊息

雖然排灣族並不具有如法律般「成文」的規範可供依循,但從語言、文句、詞彙等形容中,可以側面地觀察並理解其對犯錯(罪)與處罰(罰)的定義與實踐。這些作法,自有其一套準則與脈絡,亦有其背後的社會結構作為支撐,如果用現實社會的成文法來詮釋原住民族的習慣規範中對「罪」與「罰」的認知,不免會產生「原住民的習慣規範是混淆不分」的觀感,是以理解時必須特別謹慎。

以下先舉出一些與犯錯(罪) 、刑與罰有關的詞彙:

詞根

詞意

詞幹

意義

例句

文化意涵

saliv-

具有界、約、正典之意。

pasaliv

犯罪、犯錯、犯規、犯法、打不中目標

1.        pasalivsun tua su kai.

2.        pasalivsun a neka nu paqaljayan tua vavuluvulungan.

你講錯話。

你對長者不敬是錯誤的行為。

 

 

pinasalivan

罪狀

aicu uri si tavung tua pinasalivan ni masegeseg tua mamazangiljan.

這是masegesege 得罪當權者的贖財。

 

 

salisaliv

 

規範邊線

pakazuazuasun tua salisaliv nua kakudan.

你總是走在規範的邊線。這表示要適可而止,不要冒觸法之險。

 

 

sepasaliv

加害人、得罪人

 

na sepasaliv aken tua ku kupulavan.

我酒後傷害了別人。

 

 

tjesaliv

走錯、越界

 

tjesaliv kula nimadju tua djalan sa kakelu tua ceva.

他因失腳而跌入山谷。

(製表童春發,2012/9/28

pasaliv 相對意義的詞是pacevakpacevak 的詞根cevak有「破壞完好的石材」之意,引申指一位不懂得石材的特殊性與紋路的人,只會搞破壞;換句話說,缺乏常理的人,很容易放肆,得罪長輩、擾亂秩序。

 

另外,與賠償金、罰財、理賠、罰金之意有關的詞彙有:

詞根

詞意

詞幹

意義

例句

文化意涵

tavung

賠償金、罰財、理賠、罰金之意

tavung

賠償金、罰財、理賠、罰金

tavung ni masegeseg aicu a qacang tjanusun. 

這頭豬是masegeseg 給你的罰財。

 

 

patavung

懲罰、鞭打、刑罰

patavung nua kama timadju.

他被父親責罰

 

 

temavung

付理賠、付罰金

temavung timadju tua paisu.

他賠了現金。

 

 

pinatavung

被罰

pinatavung aken nua sinsi.

我被老師處罰。

 

 

kitavung

討索贖財

mangtjez a kitavung tiamadju.

他們來討贖財。

 

 

sinitavung

理賠、罰金

sinitavung aicu a paisu.

這是贖金。

(製表童春發,2012/9/28

 

在討論多元文化,特別是弱勢族群的習慣規範時,很容易用主流的想法來套用,結果是造成對其內部的概念、原則,不僅缺乏相應的理解,反而產生誤會。因此,需要透過多方面的角度來認識,使司法在裁量問題之時,能夠有一個比較不同的思考,從而得到較好的結果。以下再舉排灣族對於「圓」的概念與其背後的文化價值為例,從中將能發現一個概念置於兩個異文化(例如漢族vs.排灣族)中的不同。

 

有缺口的圓

 

在排灣族,所謂的「有缺口的圓」,指的是手牽手、面對面、同時彼此對唱的圓舞。在這舞蹈的圓圈中,頭與尾之間開了一個缺口,這個缺口像是一道活門,讓圈內的權力核心人物、舞者的母親們及服務人員,出入自如。除此之外,也象徵歡迎大家來參與跳舞唱歌之意。頭與尾之間的巧妙關係,是維持群體的活動節奏。前進的時候,頭一位舞者決定舞群的方向,尾端的人則發揮整體的平衡作用;到了逆向跳舞或後退前進時,原來的尾端者則換做頭,繼續舞動群體,原來的前頭者則負責掌握尾部的平衡。

?有缺口的圓?之價值思維,是有別於縱橫直線、順位排序的價值定位概念;也有別於漢族圓桌所代表滿全無瑕的意義。缺口的存在,是為了每一個人所預備的空間,是集體生命的伸縮縫,是有機的文化價值。

排灣族講究分擔與分享的文化場域裡,其價值思維正是這個「有缺口的圓」的反映。這個缺口不叫做遺憾,而是為每一個生命留下空間,來參與並發揮其才華。而在文化的價值裡,也沒有所謂絕對完美的人、絕對完美的家庭或絕對完美的部落制度。由於對「家」的認同共識,所以,對於可能有會犯錯的人,大家都要預備好自己,既然犯錯,就要負代價、扛責任、賠罪、補償和參與修復。相對的,自己也隨時預備自己,能夠饒恕別人、接受加害者的賠罪,給人機會獲得修復與重建的空間。

 

小結

部落習慣規範,是族人原來的律法文化。它涉及到族人維繫原有社會文化運作之規範;族人對於秩序之維持與部落生活之運作的認知;族人社會的傳統文化價值及共享的集體知識;族人社會的生活秩序、彼此社會的平衡原則與正義的關係;族人文化的共同歷程、生活方式與規範的效力;族人部落的獨立自主生活與契約;族人社會經濟、政權統治者的思想觀念及族人道德規範和祭祀禁忌的法律功能。在這樣的社會裡,「約制」與「責任」的關係及集體意識與文化認同,是格外重要的內在精神力量和外在生活的指標。

處於以主流價值為取向的國家法的今天,這樣的「正義觀」的所展現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如何成為當今國家司法所納入考量的內涵?從部落習慣法,到國家實定法的過程中,如何確保有關原住民族文化整體性之習慣、習俗與傳統能夠具體實踐?如何在未來原住民族法制╱治的可能進路上,確立並體現文化整體實踐與固有主權、傳統領域、自治權?

從現在的實況環境來研究討論有關原住民習慣規範與國家法,特別是與民事實體法的層次,答案是彼此相衝突、糾紛連連。這意味著,在司法的公平正義的討論上,應該多營造一些空間來認識原住民的文化價值,對於部落中「約定俗成」的溝通方式與溝通智慧保持尊重的理解。這也意味著,花時間建構各族群的「傳統習慣規範」是必要的,建構傳統習慣規範資料庫,突顯其價值對今日社會的意義,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本文摘錄自《探討排灣族習慣法中有關正義的概念與實踐》一文。本文作者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註釋

【註12001,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頁291

【註2排灣族共同的社會軸心就是mamazangiljan的觀念。mamazangiljan一詞在文獻上比較常用的翻譯為核心家庭、頭目、當權、貴族、首長等等。是一封建貴族社會型態,有一定的人民及領域,政治運作採取會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