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深山中的原住民神官 老照片講古 9 2013/06

文‧圖╱黃家榮

深山中的原住民神官      在1930年以前,隨著日本同化政策的強化,臺灣總督府展開了一連串的神社建造運動,以「一街庄一神社」為目標積極鼓勵改信神道教,以培養日本國民精神,因此日治末期神社大增。日治時期臺灣本島就有超過200餘座的大小神社(臺灣總督府紀錄在案之名單)。

      1936年(昭和11年),臺灣展開所謂的「皇民化運動」,除了強化臺灣人講國語(日本語)的政策、要求臺灣人改日本姓名外,更在各地方的神社舉辦「神職人員講習會」,如花蓮的花蓮港神社(今花蓮縣忠烈祠)、林田神社(今大榮二村復興路上)、玉里神社(今玉里鎮西邊街)等地也舉行過,不少原住民在強制或半強制下,接受了神道教信仰。

      神道教祭典儀式中所有的重責大任,都由「神官」(????)一肩扛起。各地的神職人員或是神官,大多由當地的老師、庄役所的職員擔任,但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深山部落中,神官通常是由部落中的頭目、警察等有名望的人士擔任。過去,神官是由日本國家任命的官吏,也就是公務員,但日本憲法施行以後,這項職務已改為民間的神職人員,不再具有官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