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尤瑪‧達陸為傳統生命織圓 部落瑰寶 8 2013/04

文/黃小黛

尤瑪達陸1992年起著手泰雅部落田野調查,重製失傳原住民服飾,歷經20年,尤瑪‧達陸Yuma Taru成功重現四、五百件泰雅族的傳統服裝,傳承了原住民文化藝術,成為原住民族重要的染織工藝傳承者。而她,也是少數能將傳統染織從材料的復育、種植、採收、製線、染色、織布等二十多道工序完整呈現的藝師。

 

織布與泰雅女子的一生

 

泰雅族女子,一生都與織布相對應。出生時,外婆會送來一塊襁褓布;1112歲時要學會織自己的裙子,婚嫁前要織好自己的嫁衣;作為人妻、人母必須負責家中大小成員的衣物;要離開人世、跨上祖靈橋前,得先為自己備妥裹身的布料。

 

1963年出生於苗栗縣泰安鄉的尤瑪,大學畢業後,順著家人的期許,進入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博物組編織工藝館。為充實知能,受教於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師承柳秋色、馬芬妹、蔡玉珊的梭織技術;後來求教於專精緙絲、國家工藝獎得主黃蘭葉。她一副上班族模樣,腳踩高跟鞋、身著長窄裙,天真的對黃蘭葉說:「老師,我想學。」黃蘭葉看了她兩眼,「那妳回去換短褲、換拖鞋再來。」第一次坐上織機,黃蘭葉只是口頭交代交代,就把尤瑪扔在織機上,估計她撐不了幾日。尤瑪緊挨著織機,賣力地織出一條魚。過了一個月,黃蘭葉正了臉色,教導尤瑪緙絲技法,同時打開了她對織品美感的學習經驗。

 

讓傳統物件成為活教材

1992 年,六個泰雅族年輕人從城市回到大安部落,商計做一些跟自己的文化接續的事,尤瑪是其中唯一的女性,那年她29歲,離開公職,母親非常反對,不准任何人接濟她或提供任何資源。部落裡只有70幾歲的外婆姬娃絲支持她。祖孫倆相依偎,白天在園子裡摘敏豆,晚上傳授織布技術。而真正擁有全面性染織技藝的是90歲姨婆阿慕依。只是,她的視力消退了,聽覺變差了,「光一個很簡單的平織,就教了兩個月。」老了,忘記了,要重新把技藝找回來,是一個大問題。

 

對於外婆而言,學習傳統泰雅染織應以苧麻為素材,以天然植物為染料,從取材染色到織作,完全遵循古法。1993 2月,尤瑪來到霧峰的農業試驗所,了解臺灣苧麻保種的情形,經過兩年,才在新竹縣五峰鄉高峰部落,找到一片隨風搖曳的原生種苧麻園。經過多次聯繫,原來老主人是嫁為賽夏媳婦的泰雅人,當知道有人需要苧麻根時,欣然同意。老人家年已八十,早已無法織布,當最後一次收成時,她說:「我走了,這個東西妳要答應我,要留下來。」老人家把苧麻的苗交給尤瑪,並教授種植方法,期盼能傳下去。

 

《賽德克巴萊》的傳統服

「當你把衣服織回來,穿給部落耆老看時,老人家說,他們都是掉著眼淚來看的。」尤瑪與電影合作、舉辦服裝秀,嘗試銜接傳統和時代脈動,為原住民開闢新生機,藉由現代化的作法,吸引年輕人,企圖將泰雅的老身用新血去活絡,將過去被泯沒在歷史潮流中的傳統服飾,重新再現。

 

傳說中泰雅人死後要通過一道彩虹橋,才能回到祖先永久居住的地方。為了要求族人時刻實現祖靈的教誨,不至違背,就必須用各種方法提醒:要刻在人的臉上(紋面),織在人的衣服裡面(編織圖紋),因此,通常彩色的橫條紋是祖靈橋,下面的菱形紋則代表祖靈的眼睛。這樣的圖紋意味著:在許多的祖靈庇佑監督下,人可以跨過祖靈橋,到達福地。

 

而凱旋服,是慶賀勇士獵首歸來,在走進部落鳴槍、呼吼時,他的妻子要帶著凱旋服,去迎接並為其穿戴上,以接受家族成員及族人道賀,凱旋服背後有滿滿象徵保護的意義圖案。

 

尤瑪自許做為泰雅文化的橋樑,不論是奔馳於電影中的泰雅色彩,或是把1819世紀流傳至加拿大日本、奧地利、德國各地的博物館,以及許多人類學家、收藏家、旅行者手裡的泰雅服飾織回來,這些已經不在部落的織品,從國內外文獻、編織的圖騰、配件、配色等按圖索驥,重製泰雅族織品,找回部落裡失落的文化拼圖,都是重現泰雅舉足輕重的事蹟。

 

尤瑪找回祖先的服裝,有些已近七、八十年不曾出現在部落過,比方像貝珠衣跟鈴衣,九十多歲的外婆,看到這服裝時,約略是六、七歲時,那是家族用來陪葬給她最小的弟弟。這些長期消失在部落的原件,需花更多時間重組,並穿在人的身上,讓耆老檢驗。「只是族內的長者,因為完全沒見過,便起疑心,不確認是不是我們泰雅族的……」擔負著接軌的責任,尤瑪希望當碎片接回來時,年輕人能認清自己的感受,因為唯有心裡能接受,這個東西才能夠傳下去。

 

(本文摘自《LIMA原住民女性傳統藝術》一書。文‧圖提供/文化部文化資產局)